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培养工作 >> 正文

高端访谈 | 把握时代发展核心需求,培养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打印|关闭发布日期:2020-10-28 11:04:31

访谈嘉宾  杨卫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即将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战脱贫攻坚的基础上迈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迫切需要培养造就大批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

2020 年 7 月 29 日,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在北京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新时代研究生教育的新要求、新任务。

《中国研究生》杂志就新时代研究生改革发展专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会长、浙江大学杨卫教授。

中国研究生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请问您如何理解,有何感想?

杨卫

建设研究生教育强国是新时代我国在教育领域步入国际一流水平的核心追求。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李克强总理的批示,把研究生教育和新时代的国家需求连接到一起,把研究生教育提上了一个新的高度。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新时代,教育领域也存在人民对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向往和教育发展供给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每一位学龄青年,乃至他们的家庭,大都盼望最终能在一流大学接受高质量的研究生教育。这是人民在新时代对教育的最高追求。我们研究生教育战线就是要在这一需要的驱动下,不断克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切实满足人民对接受更好的研究生教育的美好追求。

研究生教育既要追求学术卓越,也要面向国家利益和国家需求。在对研究生的规模化培养中,要使得毕业的研究生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核心组成部分,在芯片、航空航天等关键技术领域的创新和突破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研究生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基础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将有哪些方面的举措以落实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

杨卫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要在研究生教育的质量型发展中贡献力量。学会的各位理事均是各高校研究生教育的负责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宣传贯彻落实好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围绕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精神的主题,学会将制定2020 年的研修培训活动计划,开展一系列相应工作。

学会会着力加强智库专家队伍建设,紧密围绕这次会议指出的我国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重大紧迫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广大会员单位在实践中也要不断摸索总结出一些可用的方法。针对在“破五唯”的大趋势下,如何进行学位论文的学术评议以确保学位授予质量的问题,学会和广大会员单位也要进行积极的理论探索和可行性实践检验。同时,学会将积极推广应用已经取得良好育人成效的教育成果,助力我国研究生教育水平的整体提升。

学会将按照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要求,发挥好作为第三方机构的应有作用,为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中国研究生您如何看待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您认为哪些方面是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与关键?

杨卫

首先,从规模上来看,我国研究生规模目前位于世界第三,每年在读本科生数量约为 1000 万,硕士生约为 100 万,博士生约为 10 万。这种金字塔式的结构下,研究生规模相对并不大。新时代国家的发展和人民的期许都对研究生教育有着更高的需求,当前研究生规模尚无法完全满足我国未来的发展需求,研究生教育领域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研究生规模的扩大是一种服务国家发展需求、满足人民期许的趋势。

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可以从三个方面着力。首先最重要的是导师,不同于本科阶段的班级化学习,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更多是跟随导师的指导,研究生学习的成效离不开导师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二者紧密联系。因此,提高研究生质量的关键是提高导师队伍的质量。第二是课程质量,课程在研究生培养中有着重要作用,当前研究生学习中,应进一步提高课程质量,完善课程考核与评估体系,以优质的课程为研究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平台和机会。第三是管理层面,研究生教育管理是对研究生底线的规范,但在规范底线的同时提升整体管理水平是当前研究生管理面临的挑战。因此,现在对研究生学分、学位课程等方面都出台了更为灵活的举措,希望能够给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提供更大的空间。


中国研究生习近平总书记在对研究生教育工作重要指示中强调提升导师队伍水平,您也提到提升研究生教育质量、推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最重要的是提高导师质量,研究生导师从自身出发应当如何做?

杨卫

我曾经在讲座中提到过“导师十策”和“导师十戒”。从正反两方面谈导师应如何做。“导师十策”指留足空间、因材施教、有择有责、有竞有协、昂扬志气、及时给力、不怨弱进、奖励诚信、尊重个性、一世提携;“导师十戒”即:一戒“光当老板”,二戒“尽做监工”,三戒“漠不关心”,四戒“呵护过紧”,五戒“批评不停”,六戒“处事不公”,七戒“用心不专”,八戒“治学不实”,九戒“逐末忘本”,十戒“快速扩张”。

作为导师,首先要有足够的科研能力去培养学生,还应厘清导师和学生的关系。导师和研究生一损俱损,一荣俱荣。学生做出的成绩,是导师的骄傲;导师的成功,也能带动学生进一步提升科研能力。良性师生关系对研究生创新性思维的形成也有极大的益处。导师与研究生之间存在督促与被督促的情况,也会引发一些矛盾,但这并不构成根本的利益冲突,实际上,导师和研究生的利益是高度一致的,应相互借力,互相增值,相辅相成,朝着共同的目标一起努力。此外,导师和学生是双向选择,一旦形成师生关系,就应互相信任,寻找到适合自己的模式来相处,这样才能保证较高的匹配度。

在导师和研究生二者利益高度趋同的情况下,导师最高的境界是桃李满天下。但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之间存在一定矛盾,老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学生越多,对每个学生的投入会越少。所以导师对学生数量应该有一个把控,并明确自己的职责。孙春兰副总理讲到导师负责制,第一是对学生的德育。研究生教育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方面的引导不能松懈。第二就是在经费上的付出。在学生助研的过程中,导师也要在课题经费等方面提供支持。导师负责制在给予导师权利的同时也明确其义务,做好德育、传授知识、提供资助,在这个基础上共同完成课题,不断磨合,最终形成共赢的局面。


中国研究生您认为作为研究生教育强国建设的生力军,研究生应如何提升自身的研究能力以适应国家的需要和发展?

杨卫

的确研究生的科研能力是最重要的,做研究没有捷径,就得下功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此外,也要注意提升个人的认知水平。一是知识结构。研究生的知识结构倾向平面化,而导师的知识结构则偏分析和综合,想得深,想得细,学生应学会取长补短,当遇到问题时,深入地思考和分析,形成深度思维体系,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并审视自身的知识结构有没有老化,是否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二是要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遇到问题要能弄清楚、弄明白,并学会如何去解决,这样才能使所学真正成为所有所会。三是要学会找问题,也就是发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最难的,所谓从 0 到 1 的过程。例如在某个领域你发现了别人都未曾发现的重要问题,且这个问题值得并能够继续被探索,拥有这样的能力是成为科学家的必要条件。

研究生在读研期间还应注重培养自己的意识。比如团队协作意识,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等。搞科研要有定力,“坐得住冷板凳”,总的来说还是要肯下功夫,攻书莫畏难,苦战能过关。

 

 

 

中国研究生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上释放出我国决定新增交叉学科作为新的学科门类的信号,即第 14 个学科门类。您对交叉学科有什么看法?

杨卫

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立也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重要表现之一。

什么是交叉学科?根据学科等级的不同,学科上的交叉也随之不同,分为学科门类之间的交叉,一级学科的交叉以及二级学科的交叉。比如理学门类中数学和化学的交叉,就是交叉一级学科。

文献计量学中有一种方法——泡图,可以说明学科及之间的交叉关系。画一个圆,圆的圆周上是各个学科,比如最上面是数学,往右边是物理、化学、材料等等,其中工程有可能和医学联系在一起,然后医学可以和生物联系起来,生物又可以和人工智能联系……所以它圆周上每一段都是一个学科,圆周的里面则全是交叉学科,然后圆周的里面任意一点,都可以过这一点和圆心画出一条线,这条线和圆周相交两个点,这两个点对应于两个学科,这两个学科中间的这一点是两个学科交叉的结果,那么你靠这边还是靠那边?可以根据杠杆定律算出来每个学科各占比多少。

交叉学科的出现使得学科的划分从一维变成二维,其程度也各有不同,这就涉及一个困难,在于圆内交叉学科无法精确量化,也并非所有学科都能形成成熟的交叉学科。一些集中的点(学科),达到一个临界值(critical mass)后才能聚集足够的人、足够的资源、有足够的交流的可能性,那么这些点将来有可能成为列到目录里的交叉学科,例如本次新设的一级学科集成电路,它既和电子工程有关,也和光学有关,还涉及机械工程和材料,将这些学科交叉在一块形成新的学科并继续良性发展。

圆周上的很多地方已经趋近饱和,但圆内空间还很广大,我们期待其中还有一些尚未被开垦过的新田地。

交叉学科门类的设立适应了整个学科发展的需要,为激活科研领域创新点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新时代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阶段,广大研究生拥有了更多发挥自身优势、展现自身专业素养和科研能力的平台,希望无论是即将毕业的老生还是刚刚踏入科研领域的新生,都能把握住机会,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以适应时代发展核心需求,成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人才,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转自:教育部学位中心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