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读书会 | 大连外国语大学第二届(第2期)“知行研读会”圆满结束

打印|关闭发布日期:2021-04-19 10:37:27


4月14日下午,第二届(第2期)“知行研读会”文化组的线下交流活动在学校图书馆一楼外语学习专区(112室)举行。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杨冬、商学院副教授张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张路受邀作为点评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此次活动由文化方向的研究生做读书分享与汇报。来自马克思主义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和商学院的六位同学在研读会上分享了他们的读书内容和心得感受。


李方同学

商学院的李方同学分享了《生态旅游》一书,他对生态旅游的本质与核心内容、生态旅游的结构与特性、生态旅游的发展阶段、旅游者对生态旅游的认识、生态旅游对社会的影响和生态旅游的实施与实践这几个方面的内容进行了分享。李方同学认为在科技飞速发展,经济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环境问题显得尤为突出,可持续发展,维护生态环境变得尤为重要。而生态旅游正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旅游方式,也因此他将自己的读书心得标题定为“天人合一”。


(李方同学)



李方同学汇报结束后,张红老师针对李方同学分享的内容进行了点评。张红老师认为,李方同学把握到了生态旅游的精髓“天人合一”,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十分相符。“生态旅游”的提出也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适应。因此张红老师对李方同学提出的实践的构想十分认可,认为李方同学分享的读书心得是对所读书籍很好的反馈。但张红老师也指出了李方同学对理念、概念理解不够深入这一不足之处。最后张红老师引用杜牧的诗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作为对李方同学分享的生态旅游观点的点评结语。


(张红老师)



   侯大伟同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侯大伟同学带着对自己家乡的热爱之情与我们分享了《乡土中国》一书。他将该书的内容分成了语言、人与法、乡土本色这三部分来呈现给观众和评委老师。在汇报中,他通过对“乡下人‘愚’的根源”的解释,指出了城乡教育的不平等性。在“人与法”的部分指出,人与法并不是相互割裂的,法律的力量依旧需要人的力量来维系。最后“乡土本色”中也是以人与人的关系为依托,维系着乡土社会特有的祥和。

(侯大伟同学)


在侯大伟同学分享结束之后,杨冬老师对侯大伟同学“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维系的人与人之间相互温暖相互照顾的社会关系,对社会稳定起到很大作用”的观点非常认可。杨冬老师也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价值影响依旧深远,在当代中国社会治理中,无论是“法治”还是“德治”,中国传统文化都起着重大作用。最后,杨冬老师对侯大伟同学的分享给予了“情理交融,感人肺腑”的评价,并希望侯大伟同学在读书以后,能够更多的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体验。

(杨冬老师)

   胡樯同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胡樯同学向我们分享了《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书,重点介绍了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的“剩余价值理论”,并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进行了思考。胡樯同学认为应在意识形态领域树起马克思主义大旗,建设伟大工程,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坚持党对一切的领导;同时通过多种方式优化政府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以发挥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以及生产力发展的促进作用。

(胡樯同学)


杨冬老师评价胡樯同学所读的书籍具有很强的逻辑性,他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与剩余价值理论结合分析,向同学们进行了更加明确的阐释。杨冬老师也借此向我们进一步讲解了马克思主义“剩余价值理论”的起源、发展过程以及政治经济学研究现状,以胡樯同学分享的内容为依托进一步为我们拓展了知识。与此同时,他也建议同学们多读一些批判性的书籍来开拓视野。

(杨冬老师)


   汤可同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汤可同学在开始分享之前先抛给大家一个问题——“未来一定是全球化的时代吗?”带着这个问题,汤可同学与我们分享了她阅读的书籍《后全球化时代:世界的制造与全球化的未来》。在分享开始,她提出了“范式”这一概念,并基于这一学术概念对“全球化”和“后全球化”这两对理念进行了阐述。她认为“这个世界从始至终不是单一的,多样性主导一切,多种结构支撑了一切。我们要做的就是必须擦亮眼睛,保持高度警觉,不要默守陈规。”


(汤可同学)

张路老师对汤可同学的汇报进行了点评,张路老师认为汤可同学的汇报方式是对我们常忽视的、基本性的形而上问题的方法论的回归。由于近年来新闻与传播专业热衷于定量研究,形而上的从宏观角度进行探析的方法论的热度有所降低。张路老师赞扬了汤可同学这种分析问题的方式以及问答的汇报方式,与此同时也引发了我们深刻的思考。张路老师也给出了建议,希望汤可同学和在座的观众在以后读书报告以及论文撰写过程中结构更紧凑些,逻辑条理更加清晰些。

(张路老师)

   赵梦苑同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赵梦苑同学与我们分享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在汇报过程中,她从作者、创作背景、作品的解读以及书的理论意义这四个方面向我们进行讲述,并重点阐释了这本书中的道德伦理思想。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伦理思想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道德伦理思想的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理论”、道德伦理思想的最终目的是“个人自由全面的发展”。赵梦苑同学认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伦理思想为当代解决道德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赵梦苑同学)


杨冬老师认为赵梦苑同学选择的书籍是一本经典著作,在解读上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本书值得同学们反复研读。杨冬老师本人也曾读过这本书,这次听了赵梦苑同学的汇报又有了新的体会,希望她再次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也能够有新的收获,并建议赵梦苑同学阅读这本书时再结合一下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这本书中的观点。在两本书内容的对比之下,也许会收获更加深刻的心得体验。


(杨冬老师)


   冯晓雪同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冯晓雪同学与我们分享了《全球化与文化:全球混融》一书,她讲述了作者以全球化的共识与争议、全球化与文化的三种范式和融杂的全球化即全球混融三个方面来对书中所阐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揭示了当代社会的各种发展趋势。她认为对于全球化的思考应该是全球性的。揭开东西方关系的诸多层次,并且用超越现代的观点来看待问题,能够令我们对融杂的认识更加深刻。通过对历史上各种东西方关系的考察,表明全球化就是相互交织的,影响也是相互交错的。

(冯晓雪同学)


   张路老师首先肯定了冯晓雪同学分享的书中观点的价值;其次张路老师指出汤可同学与冯晓雪同学 分享的书籍所表达的是两个针锋相对的观点。张路老师说,这种针锋相对的现象在社会科学的研究中是很常见的,我们不需要去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而是要在针锋相对的辩论中提升自己的认识。张路老师给同学们的建议是“在研究生阶段兼听则明,但要有所侧重,在有所侧重之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方法论和自己的研究方向。”


读书分享之后,三位老师分别为本次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冯晓雪、二等奖的汤可、侯大伟和三等奖的胡樯、李方、赵梦苑六位同学颁发了证书和奖品。第二届“知行研读会”第二期线下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附:获奖同学书目摘要


商学院李方《生态旅游》


摘要:《生态旅游》,原名《The Encyclopedia of Ecotourism》,David Weaver 著;杨桂华,王跃华,肖朝霞,成海译。南开大学出版社。

“生态旅游”这一术语最早由自然保护联盟与1983年提出,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把其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护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也是新世纪一个极为重要的旅游经济增长点。作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形式,生态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的地位不断提高,在许多国家和地区,其发展势头十分迅猛。

本文以生态旅游的概念与内涵、核心要素为切入点,分析了生态旅游的结构与特性,通过生态旅游的四个发展阶段,深入讨论了生态旅游对社会的影响,以及对生态旅游的实施策略与教育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旅游经济


马克思主义学院侯大伟《乡土中国》


摘要:《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收录了《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血缘和地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需要》十四篇论文,分别从乡村社区、文化传递、家族制度、道德观念、权力结构、社会规范、社会变迁等诸多方面深度解剖了中国乡土社会的结构及其本色。通过费孝通先生对乡土社会的实地考察,联系当下城乡社会的发展变迁,从原著中探究中国基层传统社会体系,以小见大,对于理解具体的中国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摘要:恩格斯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不足1500字却精准、全面、深刻地概括了马克思作为千年第一思想家的崇高一生。马克思在深入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发现并完善了剩余价值学说,这一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它批判了庸俗经济学以及三位一体公式,揭示了剩余价值源于工人的活劳动,阐明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必然性,得出了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结论。此外,通过对马克思剩余价值概念和生成的理解,肯定了剩余价值理论对于资本主义生产的价值及启示;同时,毋庸置疑,作为马克思主义“两大发现”之一的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当代启示


新闻与传播学院汤可《后全球化时代:世界制造与全球化的未来》


摘要:《From global to local :the making of things and the end of globalization》, 中文名《后全球化时代:世界制造与全球化的未来》,由英国剑桥大学资深学者芬巴尔·利夫西所作,王吉美、房博博二人合作译制,于2018年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芬巴尔•利夫西是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研究方面自身学者,多年来为各国政府、欧盟以及知名跨国公司提供关于新型产业政策的咨询。


马克思主义学院赵梦苑《德意志意识形态》


摘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系统论述了他们关于道德伦理问题的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立足于欧洲大变革、大发展的时期,论述了道德伦理思想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人”,核心内容是“人的本质”理论,最终目的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在批判唯心主义的道德观的基础上,阐述了唯物主义的道德观。认为道德归根结底是一种社会意识,由社会存在决定并提出了解决道德问题的新思路。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道德伦理;思想


新闻与传播学院冯晓雪《全球化与文化:全球混融》


摘要:《全球化与文化:全球混融》一书由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于2016年出版,著者为文化人类学家简▪尼德文▪皮特尔斯,译者为中国学者王瑜琨。书中作者超越了此前学界关于全球化就是“西方化”的狭隘理解,转而从历史的深度和地理的广度上发展了“全球混融”或是说“融杂”的观点。从文化全球化的角度,将“杂糅”作为一个系统化的理论概念提出来,创造性的将“融杂”的理论运用到社会科学和文化研究领域中,并超越了传统的二元论,意味着一种认识论意义上的转变。笔者尝试从全球化的共识与争议,全球化与文化的三种范式和融杂的全球化即全球混融三个方面来对书中所阐述的内容进行分析。本书整体上紧凑、流畅、简洁、明确,不杂乱冗长。在世界各国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以及接近性的趋势日益突出的当今时代,书中创新性的观点与材料对于充分理解全球化具有借鉴意义。

文 : 薛楠 图 : 陈晗   编辑 : 聂璇

审校: 郭文丽  秦雪   监制: 刘娇陈  甘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