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学生管理 >> 研究生会 >> 正文

共克时艰,携手战“疫”——大外研究生会“疫情防控”心理辅导专题(一)

打印|关闭发布日期:2020-04-30 09:51:00

学校推迟开学,老师网上授课,原有的校园生活和学习节奏被疫情打乱,隔离在家的我们情绪可能会由疫情之初的不安、恐慌转向疑虑、焦躁。生活和学习中也可能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不适应线上教学环境、学习资料或电脑不在身边无法改写论文、即将面临论文的答辩送审、招聘单位或岗位减少、受疫情影响父母工作困难造成家庭收入问题等等……这些可能都会给大家带来焦虑等心理不安因素。

最为常见的是出现焦虑状态。

焦虑状态是介于焦虑情绪和焦虑症之间的一种状态,比焦虑情绪重而较焦虑症轻,焦虑状态有明显的焦虑情绪,烦躁,易怒,易激惹,紧张,坐立不安,伴随睡眠障碍以及一些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如心慌、心悸、胸闷、乏力、出冷汗,但这些症状一般时间较短,可有一定诱因,且是时好时坏,可以通过自我调节缓解。

扑面而来的关于疫情的大量信息也可能会使我们产生替代性创伤。

由于资讯发达,传递信息的通道便捷,大量有关疫情的视频音频文字等信息快速传播,使大部分即便没处在一线抗疫中,也会如疫情信息包围,心陷其中,出现身临其境的错觉。我们难以分离,难以个体化,会出现融合焦虑,过度共情,过度代入,并出现“共情痛苦”。导致我们面对疫情本来所持有的安全、可预测、受保护的信念受到威胁与挑战,出现受伤害假设与不良期待,间接承受着替代性创伤。

“替代性创伤”类似前面创伤后应激障碍,虽没有亲自经历感染和救治,但在心理上却受其干扰。替代性创伤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易疲劳,体能下降,做噩梦,情绪不稳,注意力不集中,对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感到麻木、恐惧、绝望,并伴有创伤反应与人际冲突。

疫情后心理问题产生的现实原因:

主要表现在身体因素、心里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三个方面(生理-心理-社会)模式:

1)疫情爆发期间的恐慌感。疫情爆发期间,行动受限、行为受限管制(比如强制隔离、地域歧视)、食品短缺、防疫措施的不到位、公共卫生机构(社会职能)的偏差行为、居住生活环境的恶化、疾病的流行性(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病死率)等等.......

2)面对亲友的疾病或者死亡。

3)疫情期间的身体状况的因素:比如身体的慢性病得不到正常的治疗、新发的疾病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缺医少药等现象。

4)人际关系的不协调:疫情期间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功能障碍或者不能密切的沟通、家庭矛盾的激化、夫妻关系,家庭成员关系矛盾加剧等等

5)疫情期间社会传播功能的有失公允。包括疫情期间媒体传播功能的偏差、负面消息强化、心里落差大、焦虑感增加。

6)疫情后的复工复学状况不理想、逾期目的值降低等等。


 以上的各种因素,虽然很多事存在于疫情期间的,但是,由于心理问题的产生,是一个过程,疫情期间是一个累积过程,可能会在疫情后期或者疫情结束后集中反映体现。

疫情后心理问题的自我健康维护建议:

1)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克服困难、迎难而上、玉汝于成的意志和心理素质。合理的认知,不仅有益于心理健康,减少行为偏差,提高心理承受能力。根据现实问题,合理调整近期目标,切合实际出发。

2)保持与当前社会发展同步,尽快的适应生活节奏:所谓历史的车轮滚滚而过,不会为谁停留,调整心态,积极面对挑战。

3)有规律的生活:有规律的、有节奏的生活,不仅可以保持身体机能的健康良好,还有助于心理功能的良好,思路清晰,应对能力增强,工作效率提高。

4)积极参与锻炼、培养兴趣爱好:合理的兴趣活动,更好的改善生活体验,提升激情,幸福指数增加。比如体能训练、运动健身等。

5)自我反省、自我觉察、广交朋友:学会自我反省,自我觉察,善于思考,有助于变压力为动力,从挫折中成长。

6)善于倾诉:善于倾诉交流,可以更好的缓解心理状态。

7)时间是最好的良药:疫情终究会被人类战胜,终有春暖花开的那天,一切均会过去,生活依旧会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