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快讯 >> 正文

“一带一路”多语翻译及国际传播研讨会在我校召开

打印|关闭发布日期:2017-12-25 08:07:31

12月14日,由环球网和我校主办,我校研究生处和“一带一路”人文机制协同创新中心承办的“一带一路”多语翻译及国际传播研讨会在我校召开。来自人民日报、环球网、辽宁省翻译协会以及北京、山东、辽宁等北方地区13所高校外语学院的负责人、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就共同成立“一带一路”多语服务与国际传播联盟达成共识,并为“一带一路”多语种翻译及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传播建言献策。

姜凤春副校长在致辞中指出,此次研讨会主题契合国家正在大力实施的 “一带一路”倡议和“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这两大战略为外语院校及外语学科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一带一路语言服务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走进去”,不仅要了解对象国文化,还要发挥传统文化的力量,让对象国接受中华文化。

2.jpg

环球网执行总编辑石丁在致辞中介绍了环球网与全国80余所高校翻译专业硕士院系携手搭建的多语种翻译人才平台,肯定了高校发挥的巨大能力。同时指出,这一以“产学结合”的创新操作模式已成为社会资源整合的“孵化器”,不仅实现了高校与外界资源的互联互通,也为外宣翻译人才的培养和储备贡献了力量。

3.jpg

与会代表签署了“一带一路”多语服务与国际传播联盟合作意向备忘录。各方承诺就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语言互通,更好地组织和提供语言服务建立合作。同时围绕“外宣行业翻译标准制定、学术研究力量转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等主题打造共建范例。

随后,来自环球网、人民日报和全国各大高校的专家和学者进行了大会主旨发言。

环球网海外传播中心总监李蓉对由环球网承建的“人民日报‘一带一路’多语种新闻服务云平台”的发展历程以及取得成绩进行了系统介绍。李蓉指出,此次会议是一次汇聚智慧的会议。平台希望集结高校的学术力量对翻译成果进行深度研究和分析,形成学术成果,引导和规范外宣翻译工作,从而更好地践行“传播中国声音、提升国家形象、凝聚全球华人”的目标。

人民日报社办公厅综合处处长徐涛结合近年来人民日报在国际传播领域的经验,表示希望汇集外语院校力量,讲好中国故事,做好贡献。他强调,讲好中国故事不能只有冷冰冰的数字和干巴巴的口号,还要能挖掘出反映这些主张的人和故事,对外传播工作的主体不仅要谙熟传播技巧,还要熟悉中国大地,不仅要在海外有触角,还要能扎根中国的厂矿农村、社区街道,不仅有内容上的琢磨,也要有形式上的创新。

各大高校学者和专家还围绕“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多语种人才培养、联盟未来内部合作与资源共享等主题各抒己见。其中,辽宁省翻译协会会长、辽宁师范大学原商学院院长董广才从MTI毕业生论文选题单一性出发阐述了目前MTI专业在师资团队、课程设置等方面面临的挑战,强调了校企合作以及产学研一体化的必要性。

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杨连瑞、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建刚、大连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曾罡、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MTI中心主任董成则结合各自院系情况,围绕“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外语人才培养模式与思维指出,在当前背景下,听说读写的教学方式已无法适应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需求。高校需转变人才培养模式,产出复合型人才,而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与校企合作共同育人值得鼓励。

北京语言大学高级翻译学院副院长许明结合自己的研究成果分享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分布特征,介绍了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教育现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语言服务需求,并对语言服务能力建设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李秀英从文学翻译角度就中国文化走出去提出自己的见解。我校英语学院教研室主任霍跃红就政治文本翻译中的文学性与人情味结合实践进行了分享,与会嘉宾深受启发。

1.jpg

当日下午,与会专家参加圆桌会议,围绕议题与“人才培养、话语构建、外宣翻译策略与方法、术语规范”等分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就当前背景下如何集合企业与高校优势做好外宣翻译各抒己见。各方专家认为,联盟的成立意义重大,希望在联盟框架下尽快敲定合作章程等细节,展开具体项目合作,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建立互惠互利的语言与翻译服务、科研、人才培养合作机制与合作模式,共同促进我国语言与翻译事业、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国际传播事业向前发展。

各方代表对此次联盟的成立给予了高度评价,对未来加强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促进语言互通以及校企合作工作充满了信心。(薛惠文 孙芮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