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 |大连外国语大学第二届(第3期) “知行研读会”圆满结束
5月12日下午,第二届(第3期)“知行研读会”文学组的线下交流活动在学校图书馆一楼外语学习专区(112室)举行。汉学院副教授陈迪强、韩国语学院副教授苑英奕、日本语学院副教授何志勇受邀作为点评嘉宾出席本次活动。
此次活动由文学方向的研究生做读书分享与汇报。来自汉学院、英语学院、韩国语学院和日本语学院的六位同学在研读会上分享了他们的研读心得。
英语学院的张晓烨同学分享了《黄金时代》一书,从创作背景、“性爱”描述、狂化荒诞的书写风格三方面进行了分享。张晓烨同学认为王小波的“狂化”描写以反讽的方式揭示了真正的历史革命,拆解了新时代“性”与人道主义捆绑的叙事策略。
张晓烨同学汇报结束后,何志勇老师针对张晓烨同学分享的内容进行了点评。何志勇老师认为读书报告书写结构完整,但是格式有部分错误。指出《黄金时代》这部作品是文革题材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更多的是无力的抵抗,正因为自身弱小、无权威,才无法进行正面抵抗,反映了个体的弱小与人性在社会学里的概念;并指出今天的中国敢于反抗,敢于传播中国声音,前提正是因为中国自己强大起来了。王小波通过这部作品中的反讽书写体现了中国的社会现实与中国人的社会境遇。
汉学院的岳丹阳同学分享了《白鹿原》一书,首先介绍了中国的新保守主义思潮,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儒家文化在《白鹿原》中的体现和儒家文化代言人的三种形象,分别为“至圣”、“儒家文化维护人”即人中圣贤,人圣、还有“儒家文化遵从者”。指出宗族社会与儒家文化互为根基,相辅相成;最后谈到了中国乡村与历史书写的变化,分别介绍了五四时期、建国前后、90年代时期的历史书写。
陈迪强老师指出岳丹阳同学所做读书报告的亮点在于其将《白鹿原》放在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背景下观照,将文化保守主义拆解为具体小说中的意象,逐个方面来讲,分析比较细致;同时也指出对于反启蒙与国家历史建构这一部分与文化保守主义关系的分析有所欠缺。陈迪强老师结合人物形象讲解了作品中反应的诸多矛盾,指出文本思考不单纯是某一方面,而是应该基于文本进行的多方面思考和疑问。
韩国语学院的陈默同学分享了赵昌仁的《刺鱼》一书。首先陈默同学对作家作品进行了简单介绍,并指出叙事视角特点是第一人称视角与第三人称视角交替叙述;其次,对文本中的意象、语象、反讽、悖论以及他们之间的有机统一进行了分析;最后,指出文本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苑英奕老师从论文写作技巧角度进行了点评,指出应该注意论文的逻辑性和规范性;提出论文写作有两个要点,分别是学会选材和学会用论点论据论述,强调我们应学会习读文本,用文本中的论据说明要表达的观点,重视文本细读的重要性。苑英奕老师指出文章的优点在于抓住了作品中的有机论;同时指出有待改进之处是只看到文本的表象,没有从文本表达的内涵、思想层面进行深入,强调将文本还原到时代背景下,结合作家风格进行深入挖掘。
汉学院姚梦同学分享了传统经典《水浒传》,从忠义、侠义、小圈子的狭义三方面,结合文本的具体表现进行分析。指出《水浒传》中的“义”属于小范围的狭义,并从强盗逻辑和群体性的帮派意识两点进行分析。
陈迪强老师点评姚梦同学的读书报告更接近读书笔记,指出报告是基于论文的架构并结合论点论据,以一个标准进行的批判,并得出了结论;其次说明我们站在今天的角度与高度,或许很容易批判过去的作品,但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为何评判,我们应反思的是文本动机。
日本语学院何芷琼同学从女性、男性的成长两条主线,为大家分享了《厨房》、《满月》两部作品。以女性成长视角,从厨房的空间意义、话语权、社会参与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男性成长视角,以田边雄一、惠理子两个人物角色为中心进行分析,指出作者吉本芭娜娜的作品塑造了大胆参与社会、进入公共空间的女性人物形象。
何志勇老师对何芷琼同学的分享进行了点评,指出文章的结构清晰,论述过程完整;同时也指出文章的不足之处是文章带有强制阐释的痕迹,应思考文本是否适用女性主义理论解读,建议我们从文章中抽取片段,引用文段证明自己的观点。
汉学院的罗甜同学分享了《长恨歌》一书,从人情社会的历史、“内外”空间下的历史、别具一格的历史书写三个方面进行了分享。在“人情”社会的历史方面,罗甜同学从男人:抽身情欲的现实人、女人:沉溺小情的梦中人两个角度进行了阐述;在“内外”空间下的历史方面,从外在空间的描绘和内在空间的隐喻两个角度进行分享;在叙述层面,分享了这部作品别具一格的叙述姿态、叙事时间和叙事语言。
陈迪强老师指出该篇读书报告优点在于处处以对比角度分析,提到了不同作家的对比,并以比较的视野看文学作品,指出论述过程很全面;同时也指出缺点在于题目太大,作为单篇论文写作不够充分。
最后,苑英奕老师对此次“知行研读会”进行了总结,首先指出硕士阶段是同学们生产力最强,同时也是学习跨度最大的阶段,认为读书会是一个非常难得的学习与交流机会。其次,对于硕士阶段的论文写作提出以下意见:第一、术语的规范使用;第二、选题不宜过大,应抓住一个方面进行透彻分析;第三、利用理论支撑;第四、注重表述能力的提高,指出论文语言应客观明确,切忌主观色彩浓重。
读书分享交流之后,三位老师分别为本次活动中获得一等奖的何芷琼同学,二等奖的岳丹阳、罗甜、姚梦同学,三等奖的陈默、张晓烨同学颁发了证书和奖品。至此,第二届(第3期)“知行研读会”线下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一等奖
二等奖
三等奖
书目摘要
英语学院张晓烨《黄金时代》
摘要:《黄金时代》以文革时期为创作背景,全篇以理性的反讽、语言的戏虐以及荒诞的逻辑独树一帜,以自由反讽的艺术特征成为反思文学史上的一股清流。特别是文中大胆狂化的性爱描写,成为反思讽刺文革时代的途径,侧看揭露了人们的集体苦难以及压抑的人性,表现了王小波对人性自然的崇尚和追逐。全篇通过非理性的狂化语言开反思历史,具有高度的启发作用。
汉学院岳丹阳《白鹿原》
摘要:20世纪90年代,新保守主义与新理性主义思潮出现。在热潮之中,文学写作受到思潮影响,出现了极具代表性的《白鹿原》。长篇小说《白鹿原》以不同于“十七年文学”的叙述方式,对历史进行了新的梳理与认识,重新发现了儒学的价值,肯定了乡土世界的宗族文化和民族史诗。小说以对一种暧昧的态度对历史进行重构,造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长篇小说新的叙事形态。
韩国语学院陈默《刺鱼》
摘要:赵昌仁是韩国著名作家,2000年出版的《刺鱼》讲述了一对父子徘徊在生死边缘的经历,歌颂了为救治孩子倾其所有甚至放弃身体和生命的伟大父亲。本文从新批评主义角度出发, 运用新批评主义最具特色的批评方法即“细读法”,分析小说中所蕴含的意象、语象、反讽、悖论以及文章通过这些手法所达到的有机统一。通过对意象分析可知其有着多层深意,透过表层含义能够看到文本间的联系。语象三层次为白描性语象、比喻和象征,小说运用了丰富的明喻和象征手法,本文选取了两个典型的例子对其进行详细分析。小说还运用了反讽和悖论的手法,达到了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的有机结合。
汉学院姚梦《水浒传》
摘要:《水浒传》以其独特的魅力在我国古典文学上一直散发着不朽光辉,百年来,人们对于这一水浒好汉故事也有着不尽的讨论,对其主题内涵的多种阐释绕不开“诲盗”抑或是“忠义”的解读,究其本质也是对“义”的侧解。然而纵观水浒好汉们的行事作风,群体追求,他们所持好汉之义于忠义之忠有伪,于侠义之侠有缺,是一种小范围的狭义,是基于其游民意识的产物。
日本语学院何芷琼《厨房》《满月》
摘要:吉本芭娜娜,日本当红女性作家。1987年凭借其处女作《厨房》获得第六届“海燕新人文学奖”登上日本文坛,后续发表的作品《悲哀的预感》(1988)《白河夜船》(1989)等等皆成为了日本的畅销书。吉本芭娜娜的作品有别于传统日本文学,情节简单,文体和用词新颖,内容贴近年轻人的生活等,受到了日本年轻一代的追捧,一度引发了“芭娜娜小说热”的现象。其代表作《厨房》讲述了主人公美影自幼父母双亡,之后祖父母也去世,从而陷入孤独痛苦中。进入田边雄一的家庭后,受到雄一和其“母亲”惠理子的照顾,渐渐走出悲痛。续作《满月》讲述了在外独立生活的美影突然接到雄一的电话,得知惠理子被人杀害,重新回到雄一的家中,二人相互依偎共同生活下去的故事。
汉学院罗甜《长恨歌》
摘要:随着80年代中后期“文化热”的兴起,“历史主义”创作在西方解构主义等现代派思潮的影响下,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思考与探究中,形成的“新历史主义”的创作颇具特色。在众多作家作品中,王安忆《长恨歌》别有一番风味。因此,论文以王安忆作品《长恨歌》作为切入点进行研究,将正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探讨历史态度和历史观念在《长恨歌》人情社会中的流变;第二部分从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关照《长恨歌》场景空间的变化对社会变迁带来的影响;第三部分则从别具一格的叙述姿态、叙事时序、语言展现王安忆《长恨歌》的历史特色。
文:薛姣 图:郑宇飞 编辑:华军艳
审校:郭文丽 秦雪 监制:刘娇陈 甘孝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