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问题与外国语言文学:'外语之功'和'文学之用'”讲座通知
关于“中国问题与外国语言文学:‘外语之功’
和‘文学之用’”讲座通知
讲座题目:中国问题与外国语言文学:“外语之功”和“文学之用”
主 讲 人:林精华
讲座时间:2014年11月9日14:30-16:00
讲座地点:2教205
承办部门:俄语系
主讲人简介:林精华,1965年9月出生于安徽黄山,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文学院比较文学系主任,华东师范大学国家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特聘教授,中国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理事,中国俄罗斯文学研究会、中外关系学会、中外文论学会等理事,中国高教学会外国文学专业委员会、中国外国文学教学研究会、中国外国文论和比较诗学研究会等常务理事。三次获国家留学基金资助赴俄留学(第三次为高级研究学者),多次获香港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邀请驻所研究,曾受邀访学英国牛津大学、爱丁堡大学、曼彻斯特大学。长期致力于研究俄罗斯问题和中俄文化关系。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重大项目1项)、教育部项目3项,学术成果曾获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奖、教学成果曾荣获北京市高等教育优秀成果奖。在商务印书馆、人民文学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等出版著作五种,在东方出版社和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译作3种,在《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评论》和《二十一世纪》《台湾政治大学学报》等发表论文130余篇。
讲座简介:自晚清以来,中国就致力于通过不同途径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科学、社会制度,甚至按其他国家运行已久的惯例、价值观、模式改造中国,使中国迅速产生全新的语言系统、表述方式,并运用这种新的话语倡导社会进步,虽然过程血雨腥风,但“以爱情为基础的一夫一妻制”“男女平等”“民主制度”“人民”“共产主义”“资本主义”“现代化”等等古汉语中不曾有的概念,不仅成为我们的常识,而且不同程度地或不同时期变成了我们的生活方式。这些通过全新的知识体系所建构的生活,使我们一个半世纪以来的社会进程历经坎坷,至今仍然处于主要是满足人的自然属性层面,人之社会属性的提升困难重重。这些远不只是社会政治变革的结果,而是社会的结构性变化使然,它们和外国语言文学的译介和普及不无关系。没有国别区分的“西方文学”,经由制度化的教育(包括大学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社会化的推动(包括出版、电影电视的生产等),不仅仅作为知识在中国普及开来,而且变成了我们的审美标准、修养所在,于是追求“自由”“民主”“人权”“利益”等等自发地左右着我们的存在,“立身”“修德”“求道”“秩序”“内敛”等等传统不断消失,传统的知识体系尽数崩塌。在中国成为世界富国之后,外国语言文学的教育和研究不应该继续成为倡导进步的工具,而是要考虑如何转变为促进中国建立有序的公共空间、有德的私人空间的学科
科研处
2014年11月6日